- 助推乡村振兴 展示“三社”融合发展成果 2020-01-12
- 重庆市社组织贫困地区合作社名优特农产品亮相第十九届西部农交会 2020-01-10
- 重庆市渝北区供销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9-11-26
- 2019陕西(宝鸡)名优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举行 2019-11-04
- 重庆市供销社助推脱贫攻坚 服务乡村振兴 2019-11-04
-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会在綦江召开 2019-11-04
- 重庆九龙坡区巴福供销合作社:参与农资废弃物回收 拓展经营业务 2019-10-17
- 重庆市梁平区供销社围绕提高“三率一度”做文章 稳步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2019-10-16
- 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 着力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019-10-16
- 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组织召开 渝北区“三社”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 2019-10-12
热点关注
—— NEWS CENTER ——
新闻中心
四川省贸易学校乡村振兴行动纪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校作为省供销社直属中职学校,积极承担面向农民、农村、农业的大教育任务,长期致力于“懂经营、擅管理、守法纪”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断创新科教支撑方式手段,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优秀人才
完善培养方案,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学校按照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要求,紧扣茶叶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建立茶业发展研究院,新设无人机植保、康养、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传统商贸教育和涉农特色专业12个,探索形成“茶+电商”产教融合模式。通过制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大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技术人才。近五年来共培育涉农专业毕业生3556人。采用“校乡合作”对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农村青年和农村新增劳动力实施“学历提升”计划,推行“送教下乡”、“定向培养”等培养模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乡土科技人才,近三年共培养中职非全日学历教育学生452人。
拓宽方式渠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学校依托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参与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导和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职业农产品经营人才培训计划。采取“调出来提升、派进去指导、本地化培养”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训各类型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化服务人员。近五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520名。
服务人才振兴,助力基层骨干培养。学校发挥继续教育、合作经济研究等辐射面广、培训方式灵活等优势,开展对农村学员、乡村教师的高等学历提升工作。通过异地培训、集中办班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基层管理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知识更新培训行动,增强他们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近三年开办专项培训班11个,培训人数689人。参与供销社“党建代社建、村社共同建”基层组织建设,协助选拔和培养基层供销社干部,积极参与组织部门对农村基层党员骨干示范培训,培育好农村产业发展“领路人”。2018年8月承担雅安市委组织部党员骨干示范培训班,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人才80名。
二、坚持科技支撑,汇聚服务乡村振兴学科资源
整合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雅安茶产业经济,学校调整了教学结构和发展思路,围绕茶产业构建“一院四系”:茶业发展研究院、合作经济系、茶业旅游系、农业机械系、艺术教育系。目前与雅安26家茶叶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销、商共荣发展。
提炼人文精髓,推进文化振兴。学校施行办学在乡间、教学在田间,研学在车间、讲学在民间的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在乡村振兴中传递“供销社声音”、打造“供销社名片”、筑牢“供销社阵地”。学校通过全体师生“茶道育人”的理念传播,为乡风文明注入“世界茶源,中国茶都”的雅安特色。
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学校主动联合高校、行业协会、涉农单位等部门的科研机构,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技术指导服务团队,参与区县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承担社科联、科知局等多部门的科研课题,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承担4个科研课题,正在申报四川省科技厅乡村振兴培训项目(计划首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名、拟建乡村振兴科普基地10个)。
三、坚持机制创新,激发服务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健全组织机构,分工协作共谋发展。学校成立服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做好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统筹协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办公室将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领导责任制,确保工作机制落地见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聚焦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积极构建校地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通过政策上鼓励、物质上奖励、职称上激励,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农业主战场流动。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年度工作考核等方面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业绩作为社会服务绩效考核内容。学校制定乡村振兴人才交流计划,每年将委派拟定下乡、下企驻岗指导教师5名,下派到贫困村帮扶干部不低于2名。
结合主导产业,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推进校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合作模式,探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团队。建立健全教师驻村、驻企等对口联系服务制度,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示范基地等,鼓励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学校组织无人机飞防、农业社会化服务、农家乐经营管理、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农村电商技术等7个专业服务队68名专业教师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
四川省贸易学校办学68载,培养各级各类技能人才10.5万人,其中新型农民3.5万人。经过这几年持续的技能大培训,逐步壮大了地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了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引导农民走上了职业化发展道路,成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骨干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继续以大力培育新乡贤为己任,服务全省供销社综合改革,积极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