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推乡村振兴 展示“三社”融合发展成果 2020-01-12
- 重庆市社组织贫困地区合作社名优特农产品亮相第十九届西部农交会 2020-01-10
- 重庆市渝北区供销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2019-11-26
- 2019陕西(宝鸡)名优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举行 2019-11-04
- 重庆市供销社助推脱贫攻坚 服务乡村振兴 2019-11-04
-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会在綦江召开 2019-11-04
- 重庆九龙坡区巴福供销合作社:参与农资废弃物回收 拓展经营业务 2019-10-17
- 重庆市梁平区供销社围绕提高“三率一度”做文章 稳步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2019-10-16
- 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 着力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019-10-16
- 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组织召开 渝北区“三社”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 2019-10-12
热点关注
—— NEWS CENTER ——
新闻中心
重庆开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金钥匙”打开“致富锁”
作者:
来源:
2015/08/27 15:28
【摘要】:
2017年底,开县将摘掉“贫困帽”,让所有贫困户过上小康生活,这是开县县委、县政府向开县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作为一个贫困人口多、以山地为主的贫困县,怎样才能快速有效摆脱脱贫?这些年,开县一些镇村结合本地实际,努力寻找一条适合本地的脱贫致富路子。
开县临江镇毛垭村就是其中之一。多年在探索中发展,不但让毛垭村找到了脱贫“金钥匙”,也为其它山区贫困村脱贫提供了经验。
劳动力外出导致土地撂荒
离临江镇集镇15公里远的毛垭村位于开县南山深处。该村土地贫瘠,人烟稀少,住户分散,是开县临江镇出了名的贫困村。
由于毛垭村山多地少,农田更是少得可怜,以前村民主要在山地里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产量低而且经济价值不高,村民一直生活在温饱线下,全村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明显落后于其它村。
穷则思变。为了能过上好日子,近些年,毛垭村的绝大多数年轻村民抛下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外出务工,村里面留下的全是老人和小孩。
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村里的土地没人耕种成了撂荒地,时间一久杂草丛生,全都变成了荒山坡。
土地大量荒芜,虽然让留在家里的人看着心疼,但也让不少城市资源看到了规模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的希望。原来想都不敢想的规模种植成为了可能。
引进业主地里长出“摇钱树”
2013年,在开县临江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不少城市资源开始进入毛垭村。他们通过规模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依托毛垭村海拔高、植被丰富等有利条件搞乡村旅游,让原本荒芜的土地又焕发出活力。
今年5月23日,毛垭村3组的108户村民高兴地聚在一起,领取今年土地保底租金,这已经是他们连续第三年领到这笔钱了。
“自从开县圣霞种植股份合作社承包了我们的土地栽猕猴桃后,原来荒起的土地长出了‘摇钱树’。”贫困户赵福强告诉笔者,他和妻子疾病缠身,都没有劳动力,以前家里的大多数土地都荒着,生活苦得很,直到2013年他把4亩多土地全部承包给了合作社,生活才有了一些改变。
“如今可不一样啦。”赵福强笑着说,今年是他第三年拿到土地租金,听说年底还要分红,想想都高兴。
笔者了解得知,赵福强所说的分红,就是开县圣霞种植股份合作社在流转土地时,向村民们作出的“投产前土地租金保底,投产后按土地比例分红”的承诺,这让他们看到了走出贫困的希望。
“在猕猴桃没有投产前,我们以每亩土地350元的租金付给村民。”负责猕猴桃园区管理的易小伟告诉笔者,如今合作社已经在毛垭村栽植猕猴桃400多亩,每年的土地租金超过10万元。猕猴桃投产后,他们还将拿出利润的一部分,按照村民土地的多少进行分红,到时村民每亩土地保底加上分红收入500—600元应该不成问题。
家门口打工看家两不误
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的关键期,笔者在开县圣霞种植股份合作社猕猴桃基地看到,一颗颗猕猴桃挂满枝头,好一派丰收景象。
基地里,几位村民正在清除耕作便道两边的杂草。“马上要收猕猴桃了,我们把道路两边的杂草弄一下,到时收猕猴桃方便些。”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对笔者说。
“基地一年四季都需要人手管理,现在村民在基地打工成了他们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易小伟告诉笔者,基地每年用于劳务的支出在40万元左右。
“做梦都想不到可以在家门口打工赚钱。”毛垭村3组村民徐厚成说,现在她不但能照看好孙儿孙女,而且每月还能挣到1000多元工资,减轻了孩子们的压力,自己有钱腰杆也硬得起来了。
据了解,开县圣霞种植股份合作社不仅给本组村民带来了实惠,也让周边群众受益不少。6组的李岁菊便是其中一位。
“工作轻巧,每天还有50块工钱,而且从来不拖欠。去年我在基地打工挣了5000多元。”李岁菊高兴地说,虽然她的土地因为地势偏远没有租给合作社,但她在基地打工也远远强过自己种庄稼。
无人问津的“土特产”成了抢手货
开县临江镇毛垭村盛产玉米、洋芋、红薯,前些年,这些农产品除了人吃就是喂猪,并没有给村民带来什么经济效益。但从2013年起,这些“土特产”一夜之间身价倍涨,成了抢手货。
今年徐厚成家种的玉米还没有成熟就已经卖完了,让她高兴得不得了。徐厚成说,现在他们种的菜、养的鸡都不愁销,而且价格比市场上还要高。
笔者通过了解得知,让毛垭村“土特产”成为抢手货的原因就是该村乡村旅游的兴起。2013年该村引进业主种植猕猴桃的同时,也依托本村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以毛垭生态养生园为中心的避暑旅游产业,极大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发展。
“人流量大了,对食物的需求也大了。”毛垭生态养生园负责人表示,游客很喜欢这儿的蔬菜和土鸡土鸭,周边村民种的蔬菜根本满足不了需求,他们还在庄园附近流转20亩土地专门种植蔬菜。
“我们种的蔬菜是绿色无污染的,很受游客喜爱,在离开时还喜欢买上一些带回家,所以都不担心卖不掉。”该负责人告诉笔者,随着需求量的增加,拉动了当地蔬菜、鸡鸭的价格,让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动态